close

<英國史與民主革命 Part III: 英國內戰,英國查爾斯一世以及遠方的明朝崇禎皇帝>

Screen Shot 2014-11-21 at 下午3.07.55  

上回說到詹姆士一世篤信著君權神授的觀念,遠從蘇格蘭來的他又不懂英國議會的操作,在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內,只召開了三十次議會。

 

當時的英國有幾個很燙手的山芋需要解決:對外,與西班牙的戰爭從1588年開始便持續不斷,而且隨著荷蘭的崛起,英國在海上的霸權腹背受敵,這場戰爭使得皇室必須增加稅收,以至於詹姆士每次召開議會,就是要徵稅,久而久之,王與議會之間的摩擦也就越來越強。

 

對內,國內開始了對於英國國教裡『君權神授』概念的反感,部分的新教教徒,開始仿效歐洲內陸的宗教改革,提倡移除英國國教內的天主教遺風,將奢華的儀式,和教宗的權利簡化。這些教徒希望能夠用簡約,淳樸的生活來體現基督教義。我們稱之為『清教徒』(Puritan)

 

當然,這個學說百分之一萬的不受詹姆士的歡迎,他開始下令迫害這些境內清教徒份子,更加激化了他與民間的矛盾。于是在1603年,有艘叫做五月花號的小船,載著102名清教徒駛向了西方的美洲大陸。而這些人的歷史,又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之後講美國史時再一齊來看。

 

1625年,在內憂外患交加的情況下,詹姆士一世去世,由他的兒子查爾斯一世繼位,為斯圖雅特王朝的第二個君主。

 

可能是查爾斯一世從小看他老爸的專制長大,他覺得和議會吵來吵去實在不是辦法,但不開會就收不到稅拿不到錢,怎麼呢?

 

沒錢有沒錢的做法吧~,查爾斯上任之後第一個十年的執政方針,就是“不開議會,減少開支”。 為了減少軍費開支,他與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先後商議了和平契約,結束了英國與歐陸國家之間的敵對狀態。也讓英國從歐陸本土的三十年宗教戰爭中脫身。

 

然而當他的老家蘇格蘭在1639年爆發天主教徒起義時,查爾斯帶著英國軍隊進行鎮壓,不但沒有平定,還被打了個大敗,蘇格蘭大軍壓境,一度還攻佔了英國中部。

 

要趕走這些農民要軍隊,而軍隊要用到錢,看樣子國會還是不得不開了。

 

1640年,查爾斯硬著頭皮召開了國會,這是上位十餘年以來的第一次。國會議員們在他提出徵稅的要求後對著他破口大罵,遞上了連署過的『大抗議書』,要求進一步的限制王權。國王與議會交涉了許久,卻仍交涉不出個結果來。

 

1642年,在漫長的國會逐步提高的火藥味中,查爾斯很白目的帶了自己禁衛軍兩百人包圍國會,意圖以武力逼宮國會讓他徵稅。殺了數十人之後,國會黨員僥倖逃出了國會大廈,然後在大街上敲鑼打鼓的大喊 『起來造反了!國王又要徵稅了!』

 

當時倫敦不過四萬多人口,但頓時卻有兩萬餘人呼聲響應這次的起義,拿著長矛木棍就準備和禁衛軍火拼,英國內戰就這樣爆發了。

 

兩百餘人以及國王被兩萬人海扁一頓之後,氣急敗壞的逃到了英國北方,這時的查爾斯做了一個很無恥的舉動。

 

他跑到了北方蘇格蘭叛軍那邊,大聲疾呼:『要錢,要糧,要女人!和我一起殺去倫敦!』

 

瞬間,敵人變成了盟友,一票七百餘人的蘇格蘭以及英國北方軍隊就此浩浩蕩蕩的往南方殺去,儘管與革命黨比這個人數少得可憐,但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王軍所到之處,革命黨無不鳥獸散。

 

革命黨開始檢討了一直打敗仗的原因,最後由他們的首領,愛塞克斯伯爵說了一句至理名言:

 

『我們把國王打敗九十九次,他還是國王。但他只要打敗我們一次,我們都是叛黨。』一句話點出了革命黨心中的疑慮,他們的造反沒有法統。他們瞭解到了,在軍隊裡,只要是貴族出生的既得利益者領導的革命,都會顧忌到自己的身份以及資產,對於革命有所保留。

 

該怎麼辦呢?就找個一無所有的傢伙來吧!

 

奧利佛.克倫威爾是個有趣的傢伙,無地佃農出生,小資本中產階級,下議院的一份子,同時也是個狂熱的清教徒(據他自己說,他認為他是清教徒的摩西),他所象徵的一切,都是對於當時專制王權以及系統的不平衡的不滿。

 

奧利佛加入了革命軍之後,發展了他之前沒被發現的軍事才能,迅速的將本來無組織的民兵訓練起來,在這場內戰之中將保王黨的軍隊連結擊退,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之中,查爾斯一世被俘虜,革命黨人的勝利確定。革命黨人本來將查爾斯囚禁在英國懷特島上,卻一不留神讓他給跑了,落難的英國國王流亡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宮殿之中。

 

但這個逃亡剛巧給了革命黨一個治罪國王的藉口。

 

在國會之中,革命黨人以四十萬英鎊的代價,相當於當年國王四十年收入的總和,向法國用『戰俘』的名義將查爾斯綁著架回了英國。之後,在克倫威爾主導的軍事法庭上,用 『叛國』(High Treason)的罪名將查爾斯送上的斷頭台。

 

1649年,查爾斯一世帶著殉道者的光環上了斷頭台,留下了最後遺言:『我希望我是最後一個為了政治變革而流血的英國人。』 

 

而這,就是這段歷史給人們最大的啓示,自古以來,朝代更迭都伴隨著戰爭,而君王流血斷頭的大有人在。在查爾斯被送上斷頭台的前五年 1644年的秋天,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中國明帝國的末代君主崇禎皇帝,在闖賊以及滿清的夾攻之下在梅山上吊自殺。那場戰役的規模,時間,犧牲的人數,甚至之中的故事精彩程度,都遠比這場英國內戰來的浩大。

 

然而差別就在於,查爾斯的死,是歷史上第一個經由人民法庭審判之下,定罪而受死的王儲,他的死象徵西方國家的『法權』已經徹底的凌駕于 『王權』之上,而在中國,明朝的顛覆僅僅是歷史上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清朝的統治更進一步的提升了君主的權利,此消彼長之下,兩百餘年之後,一場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開始衰敗的序幕。

 

但查爾斯的死,僅僅是英國民主革命的開端,英國趕走了討厭的國王,建立起了共和體制,但天不從人願,光明的民主未來並未就此來臨。

 

至於之後英國的歷史又會怎麼樣的發展,明明被推翻的斯圖雅特王朝又怎麼起死回生?我們之後再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bastian H Wang 的頭像
    Sebastian H Wang

    A Bard's Tales

    Sebastian H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